这篇文章讲述了二战期间英法两国因法国投降及海军问题而爆发的短暂但血腥的冲突。这段历史,充满了政治博弈和军事对抗,英国和维希法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导致了多个惨烈战斗,尤其是奥兰海战和土伦自沉事件。下面是改写后的文章:
---
英法两国的关系可谓是千年纷争与合作交织的复杂历史。直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两国才化敌为友,在战壕中肩并肩作战。然而,在1940至1942年这段特殊时期,英法之间的敌对关系达到顶点。你也许会问,为什么原本是盟国的两国会在这一时期敌对呢?
展开剩余86%首先,理解当时法国的特殊情况至关重要。1940到1944年间,法国实际上处于两个不同的政权状态。与英国、美国、苏联并肩反法西斯的,是戴高乐将军领导的“自由法国”;而与英国敌对的,则是贝当元帅领导下的、由德国扶持的“维希法国”。
1940年,德国发动了对西欧的闪电攻击,德军绕过了法国坚固的马奇诺防线,迅速占领了法国。英法联军在德军的猛攻下节节败退,法国局势岌岌可危。法国政府陷入了激烈的争论:是继续抵抗,还是选择和谈。最终,支持主战的雷诺总理辞职,贝当元帅成为新的法国总理,并宣布法国投降。贝当政府迁至维希,建立了亲德的维希政权。而戴高乐将军则逃往英国,开始了“自由法国”的斗争。
尽管维希政府投降了德国,但它的实力并不容小觑。贝当元帅在理论上是合法政府的领导人,因此许多人仍然视维希政府为法国的合法代表。在这种背景下,戴高乐的“自由法国”初期并没有得到广泛支持。大部分法国殖民地选择继续支持维希政府,而维希法国则获得了包括美国、苏联在内的多个国家的外交承认。法国海军,作为一支庞大的海上力量,也忠诚地服从了维希政府的命令,直到战争中期,它依然在全球海域上占有一席之地。
法国海军当时的力量不容忽视。1922年的华盛顿海军会议上,各大列强确定了全球海军的实力对比:美国与英国各占52.5万吨,日本31.5万吨,而法国与意大利则各为17.5万吨。尽管法国海军在数量上不及英国,但它依然是世界第四、欧洲第二强的海军力量,拥有航空母舰和四艘战列舰,足以对战局产生重要影响。
原本,英法两国海军曾肩并肩作战。根据协议,英军负责大西洋战区,打击德军;而法军则主攻地中海战区,打击意大利。相比之下,意大利海军虽然排名靠前,但德国海军的实力与之相比仍然较弱。英法海军在这一局面下占据了绝对优势。
然而,1940年形势急剧变化。几个月内,英法联军迅速崩溃,数十万英军被迫撤退,几乎丧失了所有重装备。敦刻尔克大撤退虽保住了英军的生命线,但英国海军成了唯一可以抗衡德国的力量。法国的投降,让英军的优势变得岌岌可危,尤其是当法国海军开始服从维希政府的指令时,英国深感焦虑。
在法国投降前夕,丘吉尔曾亲自前往法国,要求确保法国海军不会落入德国手中。英国、美国和罗斯福也曾对贝当政府提出要求,表示无论如何,法国海军都不可以交给德国。然而,法国舰队最终并未效忠英国。在德法停战协议中,德国承诺不征用法国海军,实际上法国海军成为了“中立”的存在,这一局势让英国非常不安。
丘吉尔决定在这种潜在威胁面前采取先发制人措施。1940年6月27日,英国内阁制定了“弩炮计划”,即通过“抢先行动”,以控制法国舰队。尽管英军的行动原本希望和平解决,但最终转向了武力。7月3日,英军在法属北非的奥兰与米尔斯克比尔港口发动突袭,要求法国海军选择加入英国、与美国合作,或自行毁掉舰艇。法国舰队拒绝了英军的要求,表示自己会自己处置舰艇,并不会让德国得到。
英军未能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后,迅速发动了攻击。尽管法国海军奋力抵抗,战斗依然惨烈。英军最终成功击沉“布列塔尼”号战列舰,重创了“斯特拉斯堡”和“敦刻尔克”号战列舰。奥兰海战的结果让法国愤怒不已。维希政府宣布与英国断交,英法之间的矛盾彻底激化。
奥兰海战之后,英国与维希法国完全敌对。维希法国军队开始对英国的直布罗陀基地发动空袭,双方关系彻底决裂。而与此同时,英军和自由法国联合继续与维希法军作战,特别是在北非地区,多个法国殖民地成为英法对抗的焦点。
1941年,维希法国逐渐向德国靠拢,开放其殖民地供德军使用,而英国则加紧对其控制下的殖民地进行军事干预。丘吉尔甚至联合戴高乐出兵叙利亚、黎巴嫩,打击当地的维希法军。尽管这场战争本身并无太大悬念,英军依然因历史上的仇怨与法国发生了不小的冲突。
直到1942年,英军开始加强对法国海军在马达加斯加的控制。面对德国在北非和中东的威胁,丘吉尔决定主动出击,抢在日本之前控制关键的海上航道。通过艰苦的两栖登陆,英军迫使维希法军投降,完全掌控了马达加斯加的战略港口。
对于英法两国的对抗,历史有着不同的解读。从英国的角度看,丘吉尔的决策尽管激进,但从战略角度出发,他的选择并非没有道理。在那时的国际局势下,谁也无法预测法国海军是否会真心保持中立,英国则选择了最保守的策略。然而,历史最终证明,法国海军并未投降德国,维希法国与德国的合作更多是出于对英国的愤怒反应。
如果说这场英法战争是因为双方缺乏沟通与信任,那美国则展示了另一种智慧:始终保持与维希政府的外交关系,直到“火炬行动”之前仍未断交,这种策略无疑为后来成功的联合作战打下了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讲,丘吉尔的决策虽然在当时看似合理,但历史的长远来看,或许是一场错误的战争。一切纷争与误解,最终都以惨烈的牺牲告终。
发布于:天津市旗开网-股票配资平台网-网上配资-配资投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