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条消息挺戳心,跟大家唠唠。
说是一个聋哑妻子,含辛茹苦养儿十几年,吃喝拉撒一肩挑,但是儿子并不怎么领情……聋妻老公一年才来看一两回,每次来,一句话就能把小孩哄走,关键是,孩子还特别情愿、特别开心。
都说人心是肉长的,为什么宝妈十年茹苦,不如“远房老爸”一句漂亮话有吸引力呢?
聋哑妻子,并不完全是个家庭主妇。她能写会画,是画协注册过的画家。因为是残疾人的身份,各方面获得的照顾也多。她也能够通过接课,获得相对满意的收入。有了收入,孩子的吃喝拉撒都不是问题。多年来,她从未向老公伸手要过一分钱,孩子的所有开销,全靠她一人承担。
他老公曾以感情不和为由起诉离婚,结果被驳回。因为妻子是残疾人,法律上不支持这种诉讼。诉讼前后,考虑到孩子尚未成年,也不想成全男人的小心思,聋妻选择暂时保全婚姻,来日再做计较。所以,这对夫妻的关系,名存实亡。男的从此不再管家,女的一人挑起儿子的一切。
展开剩余53%几年下来,聋妻近乎把儿子含在嘴里,“远房老公”半年才光顾一回。但是,孩子却非常盼望老爸的到来,每次见到爸爸跟个小鸟一样开心。原因很残酷也很现实。
聋妻对孩子的付出太多太密,各种作业、各种辅导班、各种约束、各种期待,到了令人窒息的程度……“远房老爸”半年见一面,每次见到孩子都说“走,跟爸爸出去玩几天”,孩子就屁颠屁颠地跟去了。
人性,的确是这样,都喜欢顺毛抹。
这两天,看到消息,两家高校首开“带娃课”。说是针对0到3岁孩子的养育理念叫“回应性照护”,专业技能是要“识别娃娃需求,满足娃娃需求”。看到消息的时候,让我想到了聋妻的故事。
孩子的天性是爱玩,这才是他的本能需求。过度压制需求,自然不能满足需求,就做不到“回应”,而是“无应”。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情绪得不到宣泄,容易积郁,那一定没有好心情。
聋妻的“远房老公”虽然在感情上疏远,但是,每次见面都是“回应性教育”,充分满足了孩子的天性,就能与孩子实现共情。所谓人以群分,父子因共情成了一类人,自然相互欣赏相互产生黏性。
家庭关系中,不是谁付出多少就应该成为情感关系的绝对权威。父母与孩子,不是权威者与服从者的关系,而是平等的人际关系。孩子越大,这种关系越清晰越现实。聋妻的故事,虽然有些苦兮兮的味道,但却道出一个真理,教育不能逆人性,所谓寓教于乐,就是兼顾人性与学习的两全方法……错了请批评,供大家交流。
发布于:安徽省旗开网-股票配资平台网-网上配资-配资投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