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貌-动作-语言-心理”人物描写44例
作者:Ashida
先说几句注意事项,不管用啥法子都得记在心里的。
第一,写啥都得为人物服务,不能为了描写而描写。比如写一个抠门的人,你就别使劲夸他大方,那不成笑话了嘛。
第二,得真实,别瞎编。你写一个农民,就不能让他说话跟教授似的,除非有特殊原因。
第三,要抓特点,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每个人都有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把那个地方写出来,人就立住了。
第四,这四种描写方法别单打独斗,得互相配合着来,就像炒菜放调料,盐、酱油、醋都放一点,菜才好吃。
每种方法都有它的用处,关键是看怎么用在合适的地方。仿写的时候,别生搬硬套,得灵活点,把别人的好方法变成自己的。写作这事儿,没别的窍门,就是得多练,把这些法子用熟了,写出来的人物肯定就活灵活现了。有啥不明白的,咱下次接着聊。
一、外貌描写(11种)
1.整体印象
就是先给这个人画个大概的像,让读者有个整体感觉。
仿写的时候,先看原文是怎么概括整体印象的,是从体型、气质还是别的方面,然后换个人物,用类似的结构来写。
文:老张这个人,往那儿一站,就跟个老槐树似的,不高,但是敦实,肩膀宽宽的,好像能扛起天来。脸上总是带着点笑,看着就亲切。
2.局部特写
专门挑一个地方细致地写,比如眼睛、鼻子、手啥的。
仿写:找到原文里特写的部位,分析它是怎么描写的,用了啥形容词、比喻,然后选自己想写的部位,套用这种写法。
文:她那双手,可真不像个小姑娘的手,指关节有点粗,手掌上还有几个厚厚的茧子,那是常年干农活磨出来的。但每次她用这双手给我递东西,都轻轻的,生怕碰坏了啥。
3.细节刻画
写那些不太起眼但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小地方,比如眼角的皱纹、衣服上的补丁。
仿写:注意原文是怎么发现这些细节的,这些细节又说明了啥,然后在自己的人物身上找类似的细节来写。
文:大爷的帽子戴了好多年了,边缘都磨破了,露出里面的线头,他总爱用手把那个破边往里掖掖,好像这样就能让帽子看起来新一点。
4.动态外貌
不是写静态的样子,而是写人动起来的时候外貌的变化,比如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走路的时候头发飘起来。
仿写:观察原文中人物的动作和外貌变化的关系,然后设想自己的人物做某个动作时,外貌会有啥变化,照着写。
文:小李一跑起来,那俩小辫子就跟小鞭子似的,在身后甩来甩去,脸蛋子红扑扑的,跟熟透的苹果似的。
5.比喻拟人
用比喻或者拟人的修辞,让外貌描写更生动。
仿写:分析原文用了啥比喻、拟人,把啥比作啥,然后给自己人物的外貌找个合适的喻体。
文:他的背有点驼,就像一座小小的拱桥,每次走路都低着头,好像在跟大地说悄悄话。
6.对比
把人物的外貌和别的东西对比,或者和别人对比,突出特点。
仿写:看原文是怎么对比的,是正反对比还是和同类事物对比,然后给自己的人物找个对比对象。
文:跟他哥哥比起来,他可瘦多了,哥哥是个壮汉,他就像根细竹竿,风一吹好像都能晃悠。
7.环境映衬
把人物的外貌和周围的环境结合起来写,让环境衬托外貌。
仿写:注意原文中环境和外貌是怎么结合的,是颜色呼应还是氛围烘托,然后给自己的人物安排个合适的环境。
文:夕阳下,她站在麦田里,金色的阳光洒在她的头发上,好像给她镀了一层金边,连脸上的绒毛都看得清清楚楚。
8.服饰描写
通过写人穿的衣服、戴的饰品来表现人物。
仿写:看原文是怎么描写服饰的,是从颜色、款式还是新旧程度入手,然后给自己的人物设计一身符合他特点的服饰。
文:王老师总爱穿一件蓝色的中山装,洗得都有点发白了,但总是干干净净的,扣子扣得整整齐齐,看着就特别精神。
9.年龄特征
突出不同年龄的外貌特点,小孩的稚嫩,老人的苍老。
仿写:观察不同年龄段的人外貌有啥不一样,原文是怎么表现的,然后根据自己人物的年龄来写。
文:小娃娃才刚会坐,脸蛋肉嘟嘟的,眼睛黑溜溜的,像两颗黑葡萄,一笑起来,嘴角边还有两个小酒窝。
10.神态捕捉
写人脸上的表情变化,高兴、难过、生气的时候是啥样。
仿写:注意原文中神态描写用了哪些词,是怎么表现情绪的,然后描写自己人物在不同情绪下的神态。
文:听到这个消息,他的脸一下子就垮了,嘴角往下撇着,眼睛里好像蒙了一层雾,半天都没说出话来。
11.侧面烘托
不直接写人物的外貌,而是通过别人的反应来表现,比如别人看到他都吓得后退,说明他长得凶。
仿写:看原文是怎么通过别人的反应来烘托的,然后设想自己的人物出现时,别人会有啥反应。
文:他一进教室,刚才还吵吵闹闹的孩子们一下子就安静了,都低着头,不敢看他,你就知道他平时多严厉了。
二、动作描写(11种)
12.连贯动作
把一连串的动作写下来,让读者知道人物在干啥。
仿写:看原文是怎么把动作按顺序串起来的,用了哪些连接词,然后写自己人物的一连串动作。
文:妈妈先把面粉倒在盆里,加了点水,然后用手搅啊搅,接着揉成一个面团,最后把面团放在案板上醒着。
13.精准动作
把动作写得特别准,不用模糊的词,比如不说“他拿起杯子”,而说“他伸出右手,握住杯子的把手,慢慢端了起来”。
仿写:分析原文中动作描写的精准之处,每个动作都写得很具体,然后模仿这种写法,把自己人物的动作拆解开写。
文:他弯下腰,左手按住地上的石头,右手拿起锤子,对准石头的裂缝,使劲砸了下去。
14.小动作表现
写那些不起眼的小动作,这些小动作能体现人物的性格或心理。
仿写:注意原文中哪些小动作被描写了,这些小动作反映了啥,然后在自己的人物身上找类似的小动作。
文:他紧张的时候,就爱用手捻自己的衣角,一下一下的,衣角都被他捻得皱巴巴的。
15.慢动作描写
把动作放慢了写,突出某个关键的动作。
仿写:看原文是怎么放慢动作的,用了哪些词来延长时间感,然后把自己人物的某个重要动作写成慢动作。
文:他把礼物递过去的时候,手有点抖,慢慢地,一点一点地,直到对方接住了,他才松了口气,手慢慢收了回来。
16.力度幅度
描写动作的力度大小和幅度大小,比如使劲地打、轻轻地摸。
仿写:分析原文中是怎么表现力度和幅度的,用了哪些形容词,然后描写自己人物动作的力度和幅度。
文:他生气地把书往桌子上一摔,“啪”的一声,书都散页了,桌子也跟着晃了晃。
17.习惯性动作
写人物经常做的动作,这能体现他的习惯。
仿写:观察原文中人物的习惯性动作是啥,怎么描写的,然后给自己的人物设定一个习惯性动作。
文:爷爷每次吃完饭,都要到院子里散散步,双手背在身后,一步一步慢慢地走,嘴里还哼着小曲儿。
18.动作与环境互动
写人物的动作和周围环境产生的互动,比如走路踢到石头,开门带起一阵风。
仿写:看原文中动作和环境是怎么互动的,然后设想自己的人物在某个环境里做动作,会和环境发生啥互动。
文:他在雪地里跑着,脚踩在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身后留下一串深深的脚印。
19.动作暗示心理
通过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心理,不用直接说他在想啥。
仿写:分析原文中动作是怎么暗示心理的,比如紧张时手抖,然后用动作来表现自己人物的心理。
文:她想敲门,手都抬起来了,可又缩了回去,来来回回好几次,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
20.对比动作
把人物平时的动作和特殊情况下的动作对比,突出变化。
仿写:看原文是怎么对比的,然后描写自己人物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动作。
文:平时他说话慢慢悠悠的,可一说起打球,就变得手舞足蹈,语速也快了好多,跟换了个人似的。
21.群体动作中突出个体
在一群人的动作中,突出某个人的动作。
仿写:观察原文是怎么在群体动作中突出个体的,然后在自己的场景里,先写群体动作,再重点写个体动作。
文:大家都在操场上跑步,一个个跑得气喘吁吁,只有他,脚步轻快,脸上还带着笑,好像一点都不累。
22.象征性动作
用某个动作象征人物的某种品质或命运。
仿写:分析原文中象征性动作的含义,然后给自己的人物设计一个有象征意义的动作。
文:他总是把掉在地上的米粒捡起来,哪怕只有一粒,他说不能浪费,这双手捡起来的不只是米粒,还有他对生活的珍惜。
三、语言描写(11种)
23.口语化语言
让人物说的话像平时聊天一样,自然、接地气。
仿写:看原文中人物的语言有多口语化,用了哪些口头禅、语气词,然后模仿这种风格写自己人物的话。
文:“哎,你咋才来呢?我都等你老半天了,再不来,饭都凉透了。”李婶叉着腰,对着刚进门的小王说。
24.书面化语言
在特定场合,人物说的话比较正式、文雅,比如演讲、写文章。
仿写:分析原文中书面化语言的特点,用词比较规范、严谨,然后根据场景让自己的人物说书面化的话。
文:“各位来宾,欢迎大家参加本次活动,我代表主办方对大家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主持人站在台上,声音洪亮地说。
25.简洁语言
人物说话很简短,不啰嗦。
仿写:看原文中人物是怎么用简短的话表达意思的,然后让自己的人物也说简洁的话。
文:“走。”他只说了一个字,就转身往外走,大家赶紧跟上。
26.啰嗦语言
人物说话絮絮叨叨,翻来覆去说一件事。
仿写:观察原文中啰嗦语言的表现,比如重复的词语、话题绕来绕去,然后模仿这种写法。
文:“我说你啊,出门咋不看天气预报呢?你看这雨下的,淋感冒了咋办?感冒了又得吃药,吃药多难受啊……”奶奶一边给孙子擦身上的雨水,一边不停地说。
27.语气语调
描写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语调,比如高兴时的欢快,生气时的严厉。
仿写:注意原文中是怎么描写语气语调的,用了哪些词,然后描写自己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
文:“你真的做到了!”他惊喜地说,声音都有点发抖,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
28.口头禅
给人物加个口头禅,让人印象深刻。
仿写:看原文中人物的口头禅是啥,怎么用的,然后给自己的人物设计一个合适的口头禅。
文:“没问题,包在我身上。”这是小赵的口头禅,不管谁找他帮忙,他都这么说。
29.潜台词
人物说的话里有话,表面说的是一回事,实际想的是另一回事。
仿写:分析原文中潜台词是怎么表现的,通过哪些词语或语气暗示,然后写自己人物有潜台词的话。
文:“你这衣服挺好看的,就是颜色有点深,不太适合你。”她嘴上这么说,心里其实是觉得这衣服太土了。
30.方言特色
在语言里加一些方言词汇,体现人物的地域特点。
仿写:了解某种方言的特点,看原文是怎么用方言的,然后在自己人物的语言里适当加一点方言。
文:“俺娘让俺给你送点自家种的菜,你可别嫌弃。”老乡操着一口浓重的山东话,把一篮子菜往我手里塞。
31.结巴断续
描写说话结巴或者断断续续的情况,表现人物的紧张、激动等。
仿写:看原文中是怎么描写结巴断续的,用了哪些标点符号,然后模仿这种写法。
文:“我……我没……没偷东西,你……你别冤枉我。”他急得脸都红了,说话结结巴巴的。
32.对话中的停顿沉默
描写对话中的停顿或沉默,表现人物的思考、犹豫等。
仿写:注意原文中是怎么用停顿沉默来表现心理的,然后在自己的对话中加入停顿或沉默。
文:“这个事……”他皱着眉,半天没说下去,好像在想怎么说才好。
33.符合身份
人物说的话要符合他的身份,农民有农民的说法,老师有老师的说法。
仿写:分析不同身份的人说话有啥特点,原文是怎么体现的,然后让自己的人物说符合他身份的话。
文:“同学们,这个问题我们要从多角度来分析,首先……”张老师在课堂上耐心地给学生们讲解。
四、心理描写(11种)
34.直接抒情
直接写出人物心里的感受,高兴、难过、愤怒啥的。
仿写:看原文是怎么直接表达心理感受的,用了哪些形容词,然后直接写出自己人物的心理感受。
文:看到孩子考了第一名,她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好像吃了蜜一样甜。
35.内心独白
把人物心里想的话直接写出来,就像自言自语一样。
仿写:分析原文中内心独白的语气和内容,然后写自己人物的内心独白。
文:“这可怎么办啊?明天就要交作业了,我还一点都没写呢。”他坐在桌子前,心里一个劲儿地犯愁。
36.神态动作暗示
通过人物的神态和动作来暗示他的心理,不直接说。
仿写:看原文中神态动作是怎么暗示心理的,比如紧张时手抖,然后用神态动作来表现自己人物的心理。
文:他低着头,手指不停地抠着桌子边,脸也红了,不用问也知道,他肯定是做错事了。
37.梦境幻觉
通过写人物的梦境或幻觉来表现他的心理,比如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仿写:分析原文中梦境或幻觉和人物心理的关系,然后写自己人物的梦境或幻觉。
文:他梦到自己又回到了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在河里摸鱼,笑得可开心了,醒来后,心里却有点难过,好久没见过他们了。
38.心理活动过程
写出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从一个想法到另一个想法。
仿写:看原文是怎么描写心理活动过程的,有哪些转折和变化,然后写自己人物的心理活动过程。
文:一开始,他觉得这个任务太难了,肯定完成不了,后来又想,不试试怎么知道呢,说不定能行,于是他就鼓起勇气答应了下来。
39.矛盾心理
描写人物心里的矛盾,又想这样又想那样。
仿写:分析原文中矛盾心理是怎么表现的,两个想法是怎么冲突的,然后写自己人物的矛盾心理。
文:他想出去玩,可作业还没写完,心里就像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说“去吧,玩一会儿没事”,另一个说“不行,得先写完作业”。
40.回忆联想引发心理
通过人物的回忆或联想来引发心理活动。
仿写:看原文中回忆联想是怎么引发心理的,然后让自己的人物通过回忆联想产生心理活动。
文:看到这张老照片,他想起了小时候和爷爷在一起的日子,心里一阵温暖,眼睛也有点湿润了。
41.环境影响心理
描写环境对人物心理的影响,比如在黑暗的地方会害怕。
仿写:注意原文中环境是怎么影响心理的,然后描写自己的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
文:外面刮着大风,窗户“哐哐”地响,他一个人在家,心里有点害怕,总觉得好像有什么东西在外面。
42.欲望冲动
描写人物心里的欲望或冲动,比如想吃好吃的,想发脾气。
仿写:分析原文中欲望冲动是怎么描写的,然后写自己人物的欲望或冲动。
文:看到桌子上的蛋糕,他馋得直流口水,恨不得马上拿起来咬一大口。
43.潜意识流露
描写人物潜意识里的想法,自己可能都没意识到,但通过心理活动表现出来。
仿写:看原文中是怎么表现潜意识的,比较隐晦,然后写自己人物的潜意识流露。
文:他嘴上说不喜欢那个女孩,可一听到她的名字,心里还是会莫名地一动。
44.自我对话
人物在心里和自己对话,自己劝自己,或者自己跟自己较劲。
仿写:分析原文中自我对话的内容和语气,然后写自己人物的自我对话。
文:“别紧张,你可以的,就像平时练习一样。”他在心里对自己说,深吸了一口气。
▼【写作技法精讲40炼】
(买断终身制,可以永久研习)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旗开网-股票配资平台网-网上配资-配资投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