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家国情怀” 始终是贯穿古今的精神脉络 —— 它既是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的忧思,也是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 的担当,更是无数仁人志士 “以天下为己任” 的生命抉择。当代诗人张元坤的《千古人物七律吟》以七律为载体,跨越远古至清末民初的历史长河,在近三百位历史人物的书写中,将 “家国情怀” 拆解为 “公而忘私的奉献”“舍生取义的坚守”“革故鼎新的担当”“文化传承的使命” 四大维度,并通过 “史实具象化 — 情感共情化 — 精神当代化” 的三重路径,让古代人物的家国情怀突破时空限制,与当代读者形成深度精神共鸣。本文将结合诗作原文,解析这一共鸣路径的构建逻辑,揭示作品在传承家国精神中的独特价值。
一、路径一:史实具象化 —— 让 “家国情怀” 从抽象概念变为可感细节
传统语境中的 “家国情怀” 常因过于抽象而难以触及,张元坤的创作首先通过 “挖掘历史细节、还原人物行动”,将抽象的精神理念转化为具象的诗句场景,让读者在 “看见” 古人行动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家国情怀的内涵。这种 “具象化” 并非简单罗列史实,而是聚焦人物在 “家与国”“个人与集体” 之间的关键抉择,以细节传递精神重量。
(一)“公而忘私” 的奉献:从 “不入家门” 到 “苍生为念”
展开剩余89%“公而忘私” 是家国情怀的核心底色,张元坤通过大禹 “三过家门而不入” 的经典细节,将这种奉献精神具象化。其诗作云:“洪水滔天性命忧,大禹治水展宏谋。三过家门皆不入,只为苍生解水忧。疏导江河归海去,奠定夏朝四百秋。若说‘远古救世英’,禹王功绩传九州!” 诗中没有空泛谈论 “奉献”,而是聚焦 “三过家门皆不入” 这一具体行动 ——“家门” 代表个人亲情,“不入” 则是对 “苍生” 的责任选择,“只为苍生解水忧” 的 “只为” 二字,更将这种选择从 “被动承担” 升华为 “主动坚守”。读者无需刻意理解 “家国情怀” 的定义,只需想象大禹 “路过家门却不敢入” 的画面,便能直观感受到 “舍小家为大家” 的精神内核。
这种具象化手法在书写林则徐时同样鲜明。诗作云:“虎门销烟振国威,苟利国家生死以。贬谪伊犁仍治水,心系苍生志不移。开眼看世译西书,师夷长技谋自强。若说‘近代开先河’,则徐风骨永铭记!” 诗中以 “虎门销烟”“贬谪治水”“翻译西书” 三个具体事件,勾勒出林则徐的家国担当:“虎门销烟” 是对抗外侮的壮举,“贬谪治水” 是困境中的民生关怀,“翻译西书” 是放眼世界的远见。每个细节都是家国情怀的载体,读者通过这些行动,能清晰感知到 “家国情怀” 不是口号,而是贯穿一生的具体实践。
(二)“舍生取义” 的坚守:从 “零丁洋叹” 到 “丹心照史”
“舍生取义” 是家国情怀的极致体现,张元坤通过文天祥 “零丁洋赋诗”“从容就义” 的细节,让这种精神变得可感可触。诗作云:“文山先生文天祥,散尽家财募兵忙。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正气歌中抒壮志,留取丹心照汗青。元军劝降终不屈,从容就义显忠良。” 诗中没有直接评价 “忠义”,而是聚焦三个关键场景:“散尽家财募兵” 是 “以家资报国” 的抉择,“零丁洋里叹零丁” 是孤苦无依中的坚守,“留取丹心照汗青” 是生死关头的精神宣言。尤其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 的反问,将个人生死与 “丹心” 的价值对比,让 “舍生取义” 不再是遥远的历史故事,而是充满力量的精神抉择 —— 读者在吟诵这句诗时,能直接感受到文天祥面对死亡时的坦然,以及 “以生命护家国” 的决绝。
写岳飞时,张元坤同样以细节传递精神:“岳家军队威如虎,郾城大捷破金兀术。还我河山志凌云,北伐中原气吞胡。莫须有罪名遭害,风波亭上忠魂驻。若说‘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美名传千古!” 诗中 “郾城大捷” 的战绩、“还我河山” 的誓言、“风波亭就义” 的悲剧,构成了岳飞家国情怀的完整图景。“还我河山” 四个字虽简,却浓缩了对故土的深情与收复失地的壮志;“风波亭上忠魂驻” 则将悲剧转化为精神永恒,让读者在惋惜中更深刻地理解 “坚守家国信念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的情怀。
二、路径二:情感共情化 —— 让 “家国情怀” 从历史场景走向当代体验
史实的具象化是共鸣的基础,而情感的共情化则是连接古代人物与当代读者的核心桥梁。张元坤在创作中,刻意挖掘历史人物与当代人共通的情感体验 —— 如 “困境中的坚守”“对故土的眷恋”“对正义的追求”,让古代人物的家国情怀脱离特定历史语境,转化为当代读者可感知的情感共鸣。
(一)“故土眷恋” 的共通:从 “故国月明” 到 “乡愁共鸣”
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张元坤通过李煜 “故国之思” 的书写,将这种情感与当代人的 “乡愁” 连接。诗作云:“南唐后主李煜愁,治国无方社稷休。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若说‘词坛帝王’名,后主才情冠九州!” 诗中引用《虞美人》的名句,没有局限于 “南唐灭亡” 的历史背景,而是放大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的情感 ——“月明” 是跨越时空的意象,“故国” 可指代古代的王朝,也可指代当代人心中的故乡、家国。当代读者或许不会经历 “亡国” 的痛苦,但 “远离故土、思念家乡” 的体验却高度一致:当读者在异乡看到明月时,便能自然联想到李煜 “月明中忆故国” 的心境,此时 “家国情怀” 便从 “古代帝王的悲怆” 转化为 “每个人对故土的深情”。
这种情感共鸣在写蔡文姬时更为明显:“东汉才女蔡文姬,乱世被掳至胡地。十二载胡尘思故土,五言悲愤诉别离。归汉默写千卷籍,文化传承功不没。若说‘乱世文化守护者’,文姬才德世所稀!” 诗中 “十二载胡尘思故土” 的 “思”,是对家乡的深切眷恋;“归汉” 的行动,是对 “根” 的追寻。当代社会中,无数人背井离乡求学、工作,“思念故土” 的情感与蔡文姬的 “思归” 高度契合 —— 读者在理解蔡文姬 “十二载思乡” 的痛苦时,也会联想到自己 “每逢佳节倍思亲” 的体验,此时 “家国情怀” 便成为连接古今的情感纽带,不再受历史时代的限制。
(二)“困境坚守” 的共情:从 “陈蔡绝粮” 到 “当代抗压”
面对困境时的坚守,是家国情怀的重要表现,也是当代人频繁面临的生命体验。张元坤通过孔子 “陈蔡绝粮仍讲道” 的细节,将古代圣贤的坚守与当代人的 “抗压” 体验连接。诗作云:“孔丘周游列国忙,宣扬仁政历风霜。陈蔡绝粮仍讲道,楚狂接舆讽其狂。杏坛讲学育桃李,论语千载照华章。若说‘万世师表’名,仲尼思想永流芳!” 诗中 “陈蔡绝粮仍讲道” 是核心场景 ——“绝粮” 是生存困境,“仍讲道” 是对 “仁政” 理想的坚守。当代读者或许不会面临 “绝粮” 的绝境,但 “为理想、为责任承受压力” 的体验却极为相似:学生为学业熬夜苦读,职场人为项目攻坚克难,创业者为梦想承受失败…… 这些 “困境中的坚持”,与孔子 “绝粮仍讲道” 的精神本质相通。读者在读懂孔子的坚守时,也会从这种精神中获得面对自身困境的力量,此时 “家国情怀” 便从 “古代圣贤的理想” 转化为 “当代人前行的动力”。
写王安石时,张元坤同样挖掘 “困境共情”:“熙宁变法王安石,青苗募役求富强。奈何执行出偏差,保守反对起风浪。唐宋八家有其名,游褒禅山论兴亡。若说‘北宋改革第一人’,介甫雄心最可彰!” 诗中 “保守反对起风浪” 是王安石面临的困境,“雄心最可彰” 是他的坚守。当代社会中,无论是推动技术创新,还是践行公益理想,都可能面临质疑与阻力 —— 读者在理解王安石 “变法受阻仍不放弃” 的心境时,也会联想到自己 “为目标顶住压力” 的经历,这种共情让 “家国情怀” 不再是 “古代改革者的专利”,而是每个人 “为理想奋斗” 的精神共鸣。
三、路径三:精神当代化 —— 让 “家国情怀” 从历史遗产变为现实行动
情感共鸣让读者 “理解” 家国情怀,而精神当代化则让读者 “践行” 家国情怀。张元坤在诗作中,刻意提炼古代人物家国情怀与当代社会的连接点,将 “历史精神” 转化为 “当代价值”,引导读者从 “共情” 走向 “行动”,实现家国情怀的 “活态传承”。
(一)“革新求变” 的当代转化:从 “书同文轨” 到 “创新强国”
古代人物的 “革新精神” 是家国情怀的重要组成,张元坤通过秦始皇 “书同文轨”、郑和 “下西洋” 等史实,将这种精神与当代 “创新强国” 的理念连接。其写秦始皇的诗作虽提及 “焚书坑儒” 的争议,却重点突出 “横扫六国统乾坤,书同文轨车同轮” 的革新功绩 ——“书同文轨” 是对 “统一标准、提升效率” 的探索,这种 “打破旧格局、建立新秩序” 的精神,与当代中国 “科技创新、制度创新” 的追求高度契合。读者在理解秦始皇 “统一” 的意义时,能自然联想到当代 “芯片自主研发”“航天技术突破” 等 “为国创新” 的实践,此时 “家国情怀” 便从 “古代帝王的改革” 转化为 “当代人‘卡脖子’技术攻关” 的行动自觉。
写郑和时,诗作云:“三保太监名郑和,七下西洋壮举多。百艘巨船航亚非,丝绸瓷器换珍货。传播技艺通友谊,惠及沿岸万千家。若说‘古代文明使者’,郑和功绩耀星河!” 诗中 “传播技艺通友谊” 的 “开放包容”,与当代 “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理念相通;“百艘巨船航亚非” 的 “开拓精神”,与当代 “深海探测”“太空探索” 的 “敢为人先” 精神一致。读者在赞叹郑和 “七下西洋” 的壮举时,也会意识到 “家国情怀” 不仅是 “守护家园”,更是 “以开放姿态推动国家与世界共同发展”—— 这种认知会引导读者在工作与生活中,以 “开拓创新” 的姿态践行家国责任。
(二)“文化传承” 的现实落地:从 “默写古籍” 到 “当代守艺”
“守护文化根脉” 是家国情怀的深层内涵,张元坤通过蔡文姬 “默写古籍”、沈括 “著书立说” 等细节,将这种精神与当代 “文化传承” 的实践连接。其写蔡文姬的 “归汉默写千卷籍,文化传承功不没”,强调她在战乱中 “以记忆守护经典” 的贡献;写沈括的 “梦溪笔谈藏万象,石油命名记书中”,突出他 “以著作记录科学” 的责任。这种 “文化守护” 的精神,在当代有了新的表现形式:非遗传承人坚守传统技艺,学者整理古籍文献,年轻人用现代方式传播传统文化(如 “汉服热”“国学直播”)…… 读者在理解蔡文姬、沈括的 “文化担当” 时,会意识到自己也可以成为 “文化传承者”—— 或许是学习一门传统手艺,或许是向他人讲述中国历史,这些微小的行动都是 “家国情怀” 的当代落地。
写王夫之时,诗作云:“船山先生王夫之,明末清初思启蒙。批判君主倡民本,主张知行要合一。隐居石船著书立,六经责我开生面。若说‘古代唯物思想家’,夫之思想启新程!” 诗中 “六经责我开生面” 的 “文化创新” 精神,与当代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传统文化的要求高度契合。读者在读懂王夫之 “既守传统又破局限” 的理念时,会明白 “家国情怀” 不是 “复古守旧”,而是 “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活力”—— 这种认知会引导读者以 “创新” 的方式传承文化,让家国精神在新时代持续生长。
四、共鸣路径的核心价值:让 “家国情怀” 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基因
《千古人物七律吟》构建的 “史实具象化 — 情感共情化 — 精神当代化” 路径,本质上是让 “家国情怀” 从 “历史标本” 变为 “活态基因”。通过具象化的史实,读者 “看见” 家国情怀的具体形态;通过情感共情,读者 “感受” 家国情怀的温度;通过精神当代化,读者 “践行” 家国情怀的价值。这一路径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了 “古代” 与 “当代” 的时空壁垒,让 “家国情怀” 不再是 “过去的故事”,而是 “每个人可以参与的现实”。
从大禹 “只为苍生解水忧” 到当代 “脱贫攻坚” 的坚守,从文天祥 “留取丹心照汗青” 到当代 “抗疫逆行者” 的无畏,从郑和 “航亚非通友谊” 到当代 “一带一路” 的担当,张元坤的诗作通过原诗文的细节呈现,让古代人物的家国情怀与当代实践形成清晰的精神呼应。当读者吟诵 “三过家门皆不入” 时,会想到扶贫干部 “舍小家驻乡村”;当读者读到 “人生自古谁无死” 时,会想到消防员 “逆行赴火场”;当读者品味 “传播技艺通友谊” 时,会想到援外医生 “海外送健康”—— 此时,“家国情怀” 便成为贯穿古今的精神纽带,连接着古代的仁人志士与当代的普通人,让每个人都能在历史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坐标,在行动中践行家国的责任。
综上,《千古人物七律吟》中的 “家国情怀” 之所以能引发当代读者的深度共鸣,关键在于其构建了 “可看、可感、可行” 的三重路径:以具象史实让家国情怀 “可看”,以共通情感让家国情怀 “可感”,以当代转化让家国情怀 “可行”。这种路径不仅让古代人物的精神 “活” 在诗句中,更让其 “活” 在当代读者的心中与行动中,实现了家国精神的真正传承 —— 这正是作品超越 “文学创作” 的深层价值,也是其能够成为 “当代家国情怀教科书” 的根本原因。
发布于:福建省旗开网-股票配资平台网-网上配资-配资投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