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防卫省下属的采办、技术与后勤局(ATLA)在海上成功进行了电磁轨道炮的实弹试验,这一消息由美国《防务观察》在9月12日报道。试验是在海上自卫队的试验舰“朝风号”上完成的,试验周期从6月持续到7月,历时两个月,并且首次实现了对远距目标的命中。
这款轨道炮的发射速度非常惊人——ATLA披露其弹体出膛速度约为每秒2500米,远高于现代坦克炮常见的约1750米/秒。高速带来的是巨大的动能,弹体凭借动能本身就能对目标造成严重破坏,因此这次实弹命中被认为具有重要的实战意义。美媒还指出,日本在轨道炮上的进展,可能会为曾在轨道炮研究上遇挫的美军带来新的启发或技术合作机会;考虑到美日之间长期的军事技术协作,日本的成果也有可能部分或全部向美国分享,帮助美方绕开此前遇到的技术瓶颈。
为了让不熟悉轨道炮原理的读者更易理解,简单解释一下:轨道炮不再依靠火药来推动弹丸,而是用强大的电磁力加速金属弹体通过两条并行金属导轨,弹体和滑动电枢被瞬间拉到极高速度后发射出去。因为不需要装炸药,发射物本身通常只是形状规整、密度高的金属块,完全靠动能撞击目标产生破坏。这使得单发弹药成本较低、便于大量生产和储备,理论上适合用于舰载武器、岛礁火力点或无人平台等多种部署场景。
展开剩余66%在战术用途上,轨道炮有几个显著优势:它可以拦截高速来袭导弹、粉碎蜂群式攻击的无人机、压制轻型战舰,或打击岸基通信与指挥设施。对于在电磁干扰严重、需要密集火力覆盖的战场环境,轨道炮能发挥独特作用。然而,它并非万能,限制也很明显。
首先是供电问题:轨道炮每次发射需要瞬间释放数百兆瓦级的能量,这远超多数舰船的常规电力系统所能提供,因此装备到现有舰艇上面临重大挑战。其次是炮管和导轨的耐久性:高速摩擦和强大电流会使导轨迅速磨损,每次发射都会带来不可逆的损耗,造成整体寿命短、维护成本高。第三,轨道炮发射的是非制导的动能弹,弹道稳定性和命中精度会随距离增加而下降,缺乏超视距自导能力意味着其有效作战半径通常在几十到一百多公里之间,难以替代远程导弹在千公里战场圈的作用。
在国际对比方面,目前外界普遍认为中国在轨道炮相关研究上动作更早、资料和专利更多。早在2018年,就有媒体曝光疑似在中国某型舰艇上安装轨道炮原型装置的画面。此后,中国在电源、发射结构、动能弹稳定性和舰载布局等方面的专利和论文频频出现,有分析认为中国已完成地面与舰载的多项测试,且部分电磁技术也被应用到航母电磁弹射系统上,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电磁武器研发链条。如果这些技术真能形成规模化部署,会在区域内构建一种高密度、低成本、难以拦截的压制火力,这对周边海域的航行与机动构成新的挑战。
相比之下,美国的轨道炮项目尽管在2005年启动时雄心勃勃,目标是打造远程海上动能武器,但到了2021年因为供电、炮管寿命和弹道精度等关键问题难以克服而暂时搁置。因此日本这次的实弹命中被外界视作对轨道炮技术回暖的一个信号,尤其是在美日技术协作密切的背景下,可能引发新一轮的联合研发或技术共享讨论。
面对这种新型武器的潜在部署,文中提出了中国可采取的三方面防御思路:一是在战术上尽量保持远距压制,不让敌方轨道炮平台进入有效射程,用远程高超音速或反舰导弹在更远距离进行先制压制;二是在技术上发展电磁扰流、等离子干扰或激光拦截等对抗手段,干扰动能弹的弹道或在末段削弱其冲击能量;三是在防御体系上用低成本诱饵或布设消耗弹药的策略,将轨道炮当作“廉价杀伤弹”来消耗其射击资源。
总体来看,轨道炮代表着高技术竞争的新方向,短期内它更多是战术级别的新变量而非能立即改变战略态势的“神器”。在实际部署与大规模应用之前,供电、耐久和精度三大瓶颈仍需克服;同时,区域内具备技术优势的一方会更有余地制定应对策略,从而降低该武器的突发性战略影响。
发布于:天津市旗开网-股票配资平台网-网上配资-配资投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