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多元文明对话与共鸣的当下,诞生于2500多年前的孔子思想,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古老经典,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哲学,是连接不同文化、回应时代课题的宝贵资源。
为探寻孔子思想如何在海外落地生根、焕发新生,记者走访了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与青年,聆听他们与孔子“相遇”的故事,看孔子思想是如何跨越山海,成为贯通中外的情感纽带与价值共识。
印尼:开展儒家经典翻译与本土实践
“直到今天,孔子的思想还是很有说服力。”谈及孔子,印尼孔教总会总主席陈清明满是敬重。在他眼中,孔子是全人类的智慧导师。
“孔子从不强加观点,却以坚实的逻辑勾勒出人类和谐共处的理想图景。”陈清明说,孔子教我们“四海之内皆兄弟”,教我们以“仁”相待,这正是当今世界最需要的精神养分。
为了更好地传播孔子思想,印尼孔教总会已系统开展儒家经典翻译与本土实践。目前,《孝经》《弟子规》等书籍翻译成印尼语出版,“语言是第一道坎,我们先把经典‘译’进印尼人心里。”
此外,他们还成立了300多个组织,从地方孔教会到妇女会、青少年组,让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参与其中。
展开剩余70%“孔子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但传承不能只‘述古’,还要‘开新’。”陈清明希望未来能和中国有关机构有更多交流,让印尼年轻人能亲身体会孔子思想的魅力,“‘仁’的种子,需要一代代人亲手播撒。”
马来西亚:把孔子的智慧当作理解现实的工具
对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校长莫顺宗而言,儒家文化从不是遥远的典籍,而是融入日常的习惯。每年岁末,他总会翻开那本边角微卷的《论语》,用一两天时间“温故知新”——这个习惯,一坚持就是三十多年。
“别人迎新是扫屋子,我是洗涤心灵。”莫顺宗说,儒家重视自省,读《论语》的过程,就是回顾一年得失、校准人生方向的过程。年轻时读“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只觉是抽象的年龄刻度,如今历经岁月沉淀,才懂孔子对人生阶段的智慧洞察“句句都对”。
莫顺宗的教学生涯,见证了儒家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传承发展。8年前,他在课堂上讲儒家思想,学生常常质疑:“都什么年代了,还学这些东西?”如今,儒家思想相关课程已成为学校必修课,学生不仅主动读经典,还会用《论语》中的章句分析时事,从国际热点到社会问题,孔子的智慧成了他们理解现实的工具。
“这种变化,离不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带来的文化自信。”莫顺宗直言,中国的发展让他们看到中华文化不仅有历史厚度,更有现实生命力。“我们社会中的尊师重道、孝亲敬老,正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年轻人逐渐明白,这些传统非但不是束缚,反而是社会和谐的根基。”他感慨,孔老夫子不老,他的智慧始终回应着当下。
在莫顺宗看来,传承儒家文化不能止于文本,更应溯源实地。未来要带更多马来西亚年轻人去曲阜,走孔子走过的路,看孔子看过的山。
世界各地留学生:孔子思想并不遥远,教我们如何和谐共处
在曲阜师范大学的校园里,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因一句“四海之内皆兄弟”而相聚,分享他们与孔子思想的缘分。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帮我破解了学中文的困境。”俄罗斯留学生卡佳记得,初读《论语》时,她曾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乐”的读音纠结不已,后来在同学的帮助下才理解其中蕴含的喜悦之情。
她期待参与更多《论语》共读、孔子故事分享活动,“让更多国际朋友知道,孔子思想并不遥远,它教我们如何和谐共处。”
“我的中文名‘仁爱’,是学习中文时老师给我起的。”来自肯尼亚的乔仁爱说,孔子是她理解人际关系的引路人,她尤其认同孔子提倡的“孝”道——既是对父母的敬重,也是用心的陪伴。
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安德烈起初对儒家强调的“家庭”与“集体”观念感到陌生。“我们的文化更重视个人自由,而孔子的思想教会我们尊重不同,以爱心相待。”
对如何更好地传播孔子思想,他也有自己的见解:“年轻人喜欢动画、短视频。如果能用简单的语言把仁爱、责任融入故事里,一定能吸引更多人爱上孔子。”(田汝晔 胡迎迎)
发布于:北京市旗开网-股票配资平台网-网上配资-配资投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