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解放战争期间,我军的“纵队”这一编制形式,与国民党军的军级和整编师的级别相当。纵队的司令,实际上就相当于军长的职位。在我国的四个主要野战军中,东北野战军的实力无疑是最为雄厚的。一个纵队的规模通常达到五六万人左右,这使得它们的整体作战能力与敌方一个兵团相当,因此,纵队司令的地位也显得格外重要。到了1955年的军衔评定之际,解放战争期间的军级指挥员大多数都获得了中将或少将军衔,而在兵团级的指挥员中,以上将的数量较为突出。但令人不解的是,曾任东野第四纵队司令员胡奇才仅获得中将军衔,而他的副司令员韩先楚却荣升为开国上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差异?
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在东北战局艰难之际,成为了留守南满的核心力量,为牵制敌军杜聿明集团的主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纵队对于东北野战军的壮大以及后来的战略反攻,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起初,四纵的指挥官是吴克华,后来由胡奇才接任,而韩先楚在抵达东北时并没有自己的作战部队,他因此被任命为第四纵队的副司令员。在胡奇才的领导下,他凭借其出色的军事素养,使得原本实力较弱的四纵逐渐成长为东野的主力部队之一。若从正常的发展轨迹来看,韩先楚的军职和建国后的军衔应该不会超过他的上司胡奇才,但战争的实际进程却改变了一切。
展开剩余58%胡奇才司令员因战伤和疾病原因,两度缺席关键战役的指挥。比如在著名的四保临江战役和东野的夏季作战中,由于他修养头痛疾病而不得不暂时离岗。在此后的岁月中,胡司令员的病情逐渐好转,1948年的辽沈战役中,他亲参与了激烈的塔山阻击战,但那时他已不再担任纵队司令员,战斗胜利后,被调往非一线军职。在胡奇才休养的这段过程中,副司令员韩先楚则带领部队取得了辉煌的战果。由于他的出色表现,1947年韩先楚被调任东野的第三纵队,成为了纵队司令员,并被称为“旋风司令”,在辽沈战役中起到了歼灭廖耀湘兵团的关键作用。1949年,随着四野大军的南下,韩先楚又被任命为第12兵团的副司令员。从这样的职业生涯轨迹来看,韩先楚本应在建国后获得与胡奇才平起平坐的中将军衔,毕竟当时解放战争时期的我军副兵团级的将领中,多数也是中将。
然而,成为开国上将的关键原因之一,正是在1950年解放海南战役中,韩先楚发挥的特别显著的作用。他的军事判断和指挥能力在这一战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正是因为他的坚持,才促成总部的最终决策,他亲自指挥的四野两个王牌军——第40军和第43军,还有琼崖纵队,在联合国军大规模干预朝鲜战争前夕,成功地打败了薛岳指挥的10万名守岛部队,从而确保海南的解放未成为一个未解的历史问题。此外,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员的经历也为韩先楚的声望增添了不少分数。因此,在1955年的军衔评定中,他最终被重视,荣膺上将军衔。此时,无论从实际的军事成就,还是从他的职务来看,韩先楚都已超过了曾在东野四纵任职期间的老上司胡奇才,这样的评衔结果就不足为奇了。
发布于:天津市旗开网-股票配资平台网-网上配资-配资投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